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单位:
《灌南县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灌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3月3日
灌南县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
为进一步挖掘我县粮食增产潜力,在更大面积集成普及粮食增产技术模式,推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省农委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稳粮增收中心任务,按照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强化技术集成和生产组织形式创新,推进良种良法和农机农艺配套,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突破制约粮食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立足周年高产,集成推广标准化成熟技术模式,大力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与协同推进相结合。根据全县生态特点、种植制度、生产水平,因地制宜开展以稻麦为主的增产技术攻关,形成本县粮食增产路径。在全县形成稻麦增产模式攻关技术团队,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全力推进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推动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按照精确定量栽培的理论,加强品种引进筛选与推广、高产稳产技术集成创新,建立周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粮食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大力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3.坚持典型引领与示范普及相结合。按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以小麦—水稻周年增产模式攻关为主攻对象,探索形成模式攻关典型,选择典型示范镇(乡)、村试点,强化示范带动和辐射推广,由点及面,不断扩大粮食高产技术模式的普及率,促进粮食单产稳步提高。
4.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与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紧密衔接,针对粮食高产特别是周年高产存在的制约因素,由易到难,由单个环节到综合推进,优先攻关解决当前制约粮食高产的茬口布局、播种质量、粗放种植等因素,逐步建立转变粮食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和工作机制,走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增产之路。
(三)目标任务
突出抓好粮食周年增产、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技术集成、粮食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等模式攻关,每个乡镇新建二个以上稻麦周年增产攻关万亩示范区,确保全县新建稻麦周年高产万亩示范区25个以上,每个万亩示范区要分别建有三个千亩示范片,每个千亩示范片分别建有三个百亩攻关丰产方,每个百亩攻关丰产方分别建有三个5亩以上的攻关田,实现百亩攻关丰产方产量超过万亩示范区产量的10%,万亩示范区产量超过现有大田产量的10%,带动全县粮食单产年均递增1%以上。通过大面积推广成熟技术模式,力争2014年全县粮食亩产500公斤左右,稻、麦平均亩产之和达1025公斤左右,全县建成1-2个稻麦周年亩产1200公斤左右的高产乡镇;到2020年,全县粮食亩产550公斤左右,稻、麦平均亩产之和达1100公斤左右,建成6-8个稻麦周年亩产1200公斤左右的高产乡镇。
二、粮食增产攻关主要模式
根据我县主要农作物布局、种植制度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模式攻关。
(一)粮食周年增产模式。突出稻麦周年增产模式攻关,重点解决稻麦周年高产茬口优化衔接、秸秆全量还田及其配套技术、全程机械化、播期播量、科学施肥、病虫防治等问题。力争稻麦周年单产之和达1200公斤,其中水稻亩产650公斤、小麦亩产550公斤。
(二)主要粮食作物技术集成创新增产模式。以水稻、小麦为重点,最大限度利用温光资源,综合运用生物科技、品种选育、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病虫防控与防灾减灾、农机化技术与装备、测土配方施肥与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最新成果,强化集成创新,形成主要农作物高产技术模式。重点解决适宜规模经营和大面积生产的高产品种选育推广、适期精耕精播、高效肥水运筹、农机农艺配套、病虫综合防控等问题。开展周年增产的,围绕周年增产目标,集成周年增产关键技术路线;以单季粮食生产为主、茬口矛盾小的,集成更高产量水平技术模式,水稻、小麦分别集成亩产750公斤、600公斤技术模式。
(三)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高产增效模式。根据我县粮食生产实际,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不同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重点解决规模经营的适宜规模、组织方式与机制、家庭经营效益等问题。围绕规模经营的产业基地建设,加强适宜规模经营和专业化服务的农田基础设施、农机化技术与装备、仓储烘干等配套功能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化、智能化监测与管理,推进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培育一批户均经营规模100-300亩为主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一批服务规模5000亩左右为主的综合性服务组织,一批高标准的万亩以上集中连片产业基地,亩均效益增加10%以上,粮食规模经营户户均效益高于当地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平均水平。
三、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重点内容
(一)突出符合周年高产茬口布局的高产品种选育与应用。针对水稻—小麦的茬口安排以及区域种植品种类型等,加强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筛选工作,选出一批适宜本县生态条件和种植制度的高产、优质、高(多)抗、生育期合适的新品种。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三新工程、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等平台,大力开展新品种示范展示,筛选出一批与周年高产栽培模式相配套的粮食主推品种,加快推广应用。当前,水稻重点选育推广生育期相对适宜、产量潜力大的中熟中粳品种,如连粳7号、9号、11号等;小麦重点选育推广抗逆能力强、产量潜力高的半冬性品种,如济麦22、连麦5号等。
(二)突出符合精确定量栽培的高效肥水管理。针对稻麦不同生育阶段需肥、需水特点,加强肥水管理技术研究集成,重点开展肥料运筹、水浆管理、机械化水肥管理技术与装备应用等试验,总结提炼出一批适宜相应作物和种植制度的施肥时间、施肥种类、施肥方式、施肥量以及水源灌溉时间、灌溉次数等肥料运筹、水浆管理技术体系,并加快推广应用,尽快提高大面积生产技术水平。突出解决小麦拔节孕穗肥施用时期碰到干旱的问题,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相关服务,在关键时期水肥齐攻,提高肥效,促进大穗大粒,实现高产更高产。
(三)突出符合全程机械化的农机农艺融合。按照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现代装备,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新装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形成推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核心动力。以机械化播种、插秧为前提,选择适宜本地区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装备,合理安排周年增产模式的茬口。围绕机插(机播)、秸秆机械化还田、农机深松深耕,机械化植保、镇压、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防治等重点技术环节,进一步研究农机化配套集成技术与复式作业机械,结合农艺具体要求,加强农机农艺配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加快集中育(供)秧基地和标准化育秧中心建设,力争到2014年,全县集中育(供)秧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集中育秧比例达到80%以上。因地制宜推广小麦免(少)耕机条播、机械撒播及其配套技术,提高播种质量,扩大半精量播种比例。推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加快秸秆切碎还田与深翻深耕等大马力机械的示范推广,加大小麦秸秆还田后播种镇压力度,配套相应的肥料运筹技术,提高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水平。
(四)突出符合规模优质粮食基地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地力建设。根据水稻、小麦生产特点,以万亩示范片创建为重点,集聚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配套完善农田排灌、交通等各项设施,加大农田节水灌溉建设力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保护性耕作等措施,研究形成分区域、分土壤类型的耕地地力培肥模式,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五)突出符合规模经营要求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规范。按照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集中。通过高产增效创建、优质稻米产业基地建设、病虫统防统治、商品化集中育秧等产业项目带动,鼓励农民、种田能手等成立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提升粮食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在对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管理档案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服务和指导,提升经营主体的生产技术水平。针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经营的生产管理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对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的培训,扎实提高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规范程度和服务水平。
(六)突出符合绿色植保理念的重大病虫综合防控。针对近年来水稻、小麦病虫害发生呈加重趋势的情况,重点加大对小麦纹枯病、赤霉病、蚜虫,水稻纹枯病、黑条矮缩病、“两迁害虫”、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的绿色防控配套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农药高效安全使用技术,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不断完善防控技术体系。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积极扶持多种形式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以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预警为基础,以绿色防控为目标,以专业化防治为手段,全面提高农业有害生物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力争到2015年,水稻、小麦绿色防控比例达到80%以上,植保专业化防治达到65%;到2020年,水稻、小麦绿色防控基本全覆盖,植保专业化防治比例达到75%以上。
(七)突出符合高产稳产的防灾减灾避灾措施运用。针对近年来极端性气候,特别是粮食大面积生产中经常遭遇的高温、低温寒潮、阴雨寡照、干旱、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的情况,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创新防灾减灾技术,完善灾后救助政策,提升灾害防御能力。研究灾害发生的机率,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开展生产避灾以及灾后肥料运筹、水分管理、生化调控等恢复措施试验,集成一批适用粮食作物的防灾减灾避灾技术体系,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最大限度控制灾害损失。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县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领导小组,县农委成立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组织协调组及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专家指导组,分别负责实施方案制订、工作协调、政策落实、督导检查和总结宣传,以及攻关技术方案的制定、落实与培训等服务指导等工作。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管理,组织开展周年高产竞赛活动,推进周年高产增效创建,以周年粮食亩均产量衡量创建成效。
(二)强化资金扶持。在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扶持的基础上,集聚整合现有的粮食高产增效创建、优质稻米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稻麦科技综合示范、水稻全承包专业化统防统治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资源,合力开展增产模式攻关。实现部门、人才、项目、资金的优势集成,加大模式攻关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攻关成效。
(三)强化专家指导。技术攻关由县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专家指导组相关专家牵头,围绕制约周年高产的突出矛盾,开展试验研究并形成实用性成果。县、镇(乡)农技人员要挂钩到试验点,合力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工作。要制定针对性技术方案,并明确县镇(乡)级技术责任人蹲点指导,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方式,确保增产模式攻关各项关键技术落到实处。积极鼓励县镇(乡)技术负责人领种百亩示范方并全程参与管理,为农民提供“看得见,学得会”的示范样板。
(四)强化机制创新。各乡镇在开展增产模式攻关过程中,要创新增产模式推广方式,提升高产增效创建水平,依托万亩示范区创建,推进同一地点稻麦两熟周年创建,推广普及模式攻关技术体系。要积极探索行政与科研相结合、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增产模式攻关,加快增产模式成果转化应用。要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参与成熟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扶持与导向作用,制定详细的增产模式攻关宣传推广方案,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媒体播报、专家咨询、印发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挖掘和宣传在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工作中涌现的技术创新与服务先进典型,通过采取相关激励措施,营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的良好氛围。
附件:1.灌南县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领导小组名单
2.灌南县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组织协调组名单
3.灌南县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专家指导组名单
附件1
灌南县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夏苏明 县委副书记
副组长:董 忠 县委常委、副县长
成 员:刘志荣 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吴 星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孙存康 县农委主任
徐开明 县财政局党组书记、金融办主任
张立贤 县水利局局长
濮文之 县农开局局长
钱兆兵 县农机局局长
张 国 县统计局局长
张际平 县国调队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农委,负责日常工作安排和政策制定、考核管理等工作,孙存康同志兼办公室主任。
附件2
灌南县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组织协调组名单
组 长:孙存康 县农委主任
副组长:张一东 县财政局党组副书记
黄开忠 县农委党委委员、工会主席
吴明元 县农开局副局长
朱义超 县农机局副局长
马玉国 县水利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成 员:孙 朋 县农委作栽站站长
潘国军 县财政局农财科科长
汤化昌 县农委科教处处长
孙延良 县农委种子管理站站长
周明球 县水利局农水科科长
张井松 县农开局项目科科长
李海军 县农机局农机推广站站长
张卫祥 县农机局购机办主任
惠康波 县农委植物站站长
成金华 县农委土肥站站长
徐士清 县农委农科所所长
陈学年 县农委农干校校长
组织协调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负责增产模式攻关日常工作。
附件3
灌南县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专家指导组名单
组 长:黄开忠
副 组 长:孙 朋 徐士清 惠康波 成金华 李海军
水 稻 组:孙 朋 赵加生 孙 妍 叶世超
小 麦 组:徐士清 王从伦 曾凡华 余真真
病虫防治组:惠康波 孙利忠 黄志宽 封亚青 姜 威
耕地质量组:成金华 潘梅昌 王锦贵 吴 云
物质装备组:高 波 李海军 相建华 黄军仁
专家顾问
水 稻:邓建平 张洪程 潘永圣 杨洪建 陈涣淦
小 麦:王龙俊 郭文善 姜 东 杨四军 王 兵
植 保:朱叶芹 张绍明 马玉萍
土 肥:王绪奎 殷广德 徐阳春 孙 皓
抄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
灌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3月3日印发